专家解读经济半年报:中国经济正穿越周期“分水岭”
2025-07-16 09:07      作者:孟庆伟     来源:中国经营网

1607765724383700.jpg

中经记者 孟庆伟 北京报道

7月15日,备受关注的中国经济半年报发布,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5.3%,其中二季度GDP同比增长5.2%。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中国经济顶住压力,延续稳中向好发展态势,上半年GDP增速较2024年同期小幅回升。尤其是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增长,成为拉动经济的重要动力。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高级顾问、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与价格研究所原所长杨宜勇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中国经济呈现出“温和复苏、结构优化”的总体特征,并展现出三个趋势性特点。

一是新旧动能转换加速。他指出,高技术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速持续领跑整体工业;新能源装备、集成电路等关键领域投资增长均超过20%;数字经济占GDP的比重预计今年将突破45%。同时,传统产业的智能化改造投资增长强劲,同比增长15%,创新驱动特征显著增强。

二是需求结构再平衡。杨宜勇分析道,消费继续发挥经济增长“压舱石”作用,目前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维持在65%左右,服务消费占比升至55%以上,“国潮”品牌和绿色消费成为新的增长点。投资呈现“两端强”格局:一方面,基础设施投资(增长5.5%)和民生领域投资(保障房投资增长12%)有效托底;另一方面,制造业技术改造投资表现突出,以18%的增速为经济注入新动能。

三是宏观风险进一步缓释。杨宜勇表示,房地产投资同比降幅收窄至3.5%,地方政府债务置换进度超过预期。6月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结束连续四个月下降,温和回升至0.1%;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负增长幅度收窄,显示供需矛盾正在逐步缓解。

在7月15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盛来运用“含金量非常高”评价今年上半年经济表现。

杨宜勇也认为,从经济总量、增量以及质量等多维度看,中国经济在实现合理增长的同时,也实现了质量的有效提升。他指出,二季度GDP环比增速回升至1.8%(季调后),表明经济内生动力增强。但6月采购经理指数(PMI)仍处荣枯线附近,表明复苏基础尚需巩固。

此外,经济发展的增量特征明显:上半年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3.2%,清洁能源占比达36%,上市公司研发强度中位数升至4.8%。同时,跨境电商进出口同比增长5.7%,成为外贸新支撑。

经济发展质量不断跃升,全要素生产率(TFP)贡献率持续提升,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达4.97%。杨宜勇分析,这表明供给侧改革红利持续释放,但仍需关注中小企业盈利改善滞后问题。

记者注意到,近期德意志银行、摩根士丹利等多家国际投行纷纷调高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显示对中国经济发展充满信心。

盛来运在发布会上表示,上半年经济稳中有进,为完成全年目标奠定良好基础。但当前外部环境依然复杂多变,内部结构性矛盾尚未根本缓解,经济运行基础还需加固。

杨宜勇强调,2025年中国经济正处于穿越周期的“分水岭”,上半年数据体现了“速度换挡、质量提升”的转型成效,下半年需在稳预期、防风险、促创新三个方面协同发力,尤其应通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激发民营经济活力,全面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为“十五五”开局奠定坚实基础。

对于下半年经济走势,杨宜勇预计全年GDP增速有望实现5%左右的目标,但经济运行仍面临外需不确定性(美欧经济放缓)、房地产投资企稳时间延迟、青年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16—24岁失业率维持在14%高位)等挑战。

因此,他建议下半年财政政策应进一步“精准滴灌”,例如加大“卡脖子”技术攻关专项债发行力度,对消费电子、绿色家电等领域实施定向补贴;货币政策更需注重“四重平衡”,稳定汇率同时降低企业成本,支持“专精特新”企业信贷占比提升至25%;稳步推进制度型开放,实现新突破,比如扩大数字贸易港试点,建立东盟产业链备份基地;强化民生保障,启动聚焦新基建的“以工代赈3.0”版,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REITs试点。

(编辑:郝成 审核:吴可仲 校对:张国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