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孟庆伟 北京报道
“一季度经济实现良好开局,消费回升明显,宏观政策‘组合拳’功不可没,其中以旧换新政策对消费的拉动作用格外突出。”近日,就中国经济一季报实现超预期“开门红”,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高级顾问专家、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与价格研究所原所长杨宜勇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表示。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长5.4%,较2024年全年增速加快0.4个百分点。其中,消费数据尤为亮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6%,较去年全年加快1.1个百分点,增幅较大。
他预计,随着今年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加力扩围,二季度往后社零增速有望维持在 5%—6%左右的较快增长水平。
但在这份亮眼的“成绩单”背后,我们也要看到,当前我国还面临有效需求增长动力不足的问题。下一步如何进一步提振内需?杨宜勇认为,二季度政策需在进一步扩大消费补贴范围、促进居民收入增长、创新消费场景、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和稳定房地产市场等五方面精准发力,为经济增长提供更强的需求动力。
当前我国外部环境也更趋严峻复杂,近期,美国打着所谓“对等”旗号对所有贸易伙伴滥施关税,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
杨宜勇表示,面对特朗普政府时期以“美国优先”为名发动关税的贸易战,中国以“不愿打、不怕打、必要时不得不打”的清醒战略,通过多维度关税反制措施有效维护国家核心利益与产业链安全,同时加速了经济转型升级进程。
“这场贸易战虽造成短期阵痛,但可以倒逼中国加速构建新发展格局。未来,中国将继续以‘合作共赢’姿态参与全球治理,同时保持应对‘脱钩断链’的战略能力,在百年变局中走出大国外交的稳健之路。”杨宜勇说。
政策“组合拳”效果明显
《中国经营报》:今年一季度我国经济实现超预期“开门红”,其中消费回升明显。你如何评价宏观政策“组合拳”提振消费的效果?
杨宜勇:一季度经济实现良好开局,消费回升明显,其中宏观政策“组合拳”功不可没。从数据来看,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6%,较去年全年加快1.1个百分点,这一成绩直观地反映出政策对拉动消费的积极影响。
在众多政策中,以旧换新政策对消费的拉动作用格外突出。限额以上单位通讯器材类、文化办公用品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家具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26.9%、21.7%、19.3%、18.1%,这些品类的快速增长充分展示了以旧换新政策的强大效力。
该政策不仅直接刺激了家电、家具等耐用消费品的销售,更为重要的是,它促进了消费信心的边际改善。消费者在以旧换新政策的激励下,更愿意将潜在的消费需求转化为实际购买行为,这种信心的提升对于消费市场的持续回暖具有深远意义。
《中国经营报》:随着2025年加力扩围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你预计后续社会消费品零售增速如何?
杨宜勇:展望后续,随着政策力度的进一步加大,特别是对新兴品类如手机、平板、智能手表等的补贴扩容,消费市场有望继续保持活跃,预计二季度往后社零增速有望维持在5%—6%左右的较快增长水平。
新兴品类的补贴扩容将吸引更多消费者参与到消费升级的浪潮中,进一步激发消费潜力。同时,政策的持续发力也将营造更加良好的消费环境,巩固和增强消费者的购买意愿,从而推动社零增速保持在较高区间。
有效需求增长动力不足
《中国经营报》:国家统计局日前表示,当前国内有效需求增长动力不足。你分析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杨宜勇:当前国内有效需求增长动力不足,这一现象背后存在多方面原因。
首先,居民消费能力和意愿不足是关键因素。尽管一系列政策持续发力,但居民收入增长仍面临一定压力。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就业市场的波动等因素,使得居民对未来收入预期较为谨慎,从而导致消费信心尚未完全恢复。消费者在面对支出决策时更加保守,倾向于储蓄而非消费,这无疑抑制了消费市场的活力。
其次,房地产市场调整的影响不容忽视。房地产市场的持续调整抑制了居民消费信心。房地产在居民资产中占据重要比重,市场的低迷使得居民资产价值缩水,进而影响到消费能力和意愿。尽管近期房地产市场有所回稳,但整体仍处于低位,尚未完全恢复到以往的繁荣状态,对消费的带动作用依然有限。
最后,消费结构变化也对有效需求增长产生了影响。部分耐用消费品如家电、汽车,前期在各类刺激政策下需求前置释放,消费者在短期内完成了这些耐用消费品的购置,导致在后续一段时间内,这些品类难以形成持续性增长。消费市场需要一定时间来消化前期的需求释放,同时也需要新的消费热点和政策刺激来重新激发对这些品类的购买欲望。
提振消费需从五方面精准发力
《中国经营报》:你之前曾表示,当前面临的一个挑战,是消费增长动能仍需进一步增强。在提振内需方面,展望二季度,你认为政策应该在哪些方面发力?
杨宜勇:为增强消费增长动能,在展望二季度时,政策可在多个方面精准发力。
其一,进一步扩大消费补贴范围是重要举措。加大对耐用消费品和新兴品类如智能设备、绿色家电等的补贴力度,能够直接降低消费者的购买成本,提升政策的覆盖面和拉动效果。例如,对于智能设备的补贴,可以促进消费者更新换代,推动智能科技的普及,同时带动相关软件和服务的消费。绿色家电补贴则有助于推动环保理念的普及,促进家电行业的绿色升级,刺激消费市场的新需求。
其二,促进居民收入增长是提振内需的根本。通过稳就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降低失业率,让居民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同时,注重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例如通过税收优惠、工资指导等方式,增强这部分群体的消费能力。中低收入群体的边际消费倾向较高,收入的增加将直接转化为消费的增长,对内需的拉动作用显著。
其三,创新消费场景能够激发新的消费增长点。推动消费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如冰雪消费、银发旅游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消费者对于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体验需求不断增加。冰雪消费可以借助冬季的自然条件,打造冰雪运动、冰雪旅游等消费场景,吸引消费者参与。银发旅游则针对日益庞大的老年消费群体,开发适合他们的旅游线路和产品,满足老年人的休闲娱乐需求,从而激发新的消费潜力。
其四,加大金融支持力度能够增强市场活力。通过降息、降准等措施,进一步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企业融资成本的降低,有助于企业扩大生产、创新产品和服务,提高市场竞争力,进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效益。这不仅能够促进经济的增长,也为居民收入的增加和消费的提升提供了支撑。同时,金融支持还可以直接作用于消费领域,如降低消费信贷利率,鼓励消费者进行合理的信贷消费,释放消费潜力。
其五,稳定房地产市场至关重要。继续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增强居民消费信心。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对于整个经济体系和居民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稳定的房地产市场能够保障居民资产的价值,增强居民的财富安全感,从而提升消费信心。政策可以在坚持“房住不炒”的前提下,通过优化房地产调控政策、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等方式,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使其更好地发挥对消费的带动作用。
通过上述政策的综合发力,有望进一步释放内需潜能,为经济增长提供更强的需求动力。各项政策相互配合、协同推进,从不同角度解决当前消费增长面临的问题,激发消费市场的活力,推动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编辑:郝成 审核:吴可仲 校对:翟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