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元素作品魅力深厚 出海需突破文化壁垒
2025-04-10 09:04      作者:倪兆中     来源:中国经营网

本报记者 倪兆中 北京报道

随着中国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作品和产品开始走向国际市场。从动漫、影视到游戏、文创产品,中国元素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崭露头角。然而,尽管部分作品如《哪吒2》在国内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在海外市场却面临着诸多挑战。

文化差异、商业运作模式不成熟以及海外推广经验不足等问题,成为制约中国元素在全球市场进一步拓展的关键因素。中国元素的全球化之路亟待破局,如何在保留文化内核的同时实现跨语境共鸣?怎样构建国际化的产业生态,让东方叙事真正融入世界舞台?

诸多优秀中国作品出海不顺

《哪吒2》自上映以来,票房一路高歌猛进。截至4月8日,其海内外票房已超过150亿元人民币,不仅荣登中国票房榜榜首,还在世界票房榜中位居前列,显示出中国动漫产业的强大实力。

在国内获得票房与口碑的双丰收下,《哪吒2》顺势出海,目前已进入国产电影出海榜前十,看似成绩不错,但却反映出了国产作品在国外影响力不足的处境。从票房上看,海外票房只有国内的零头,从影响力上看,海外观众多为华人,当地人的追捧度不高。

事实上,不仅仅《哪吒2》,此前还有诸多在国内颇具影响力的作品,在海外的表现不尽如人意,包括此前的票房冠军《长津湖》,奇幻题材的《美人鱼》,在网络上大火的《陈情令》《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一些现实主义题材的影视剧,如《狂飙》《隐秘的角落》等,在海外市场的热度和播放量也远不及国内。

更为关键的是,不仅是影视作品的出海路坎坷,一些其他包括中国元素的产品出海也时常不顺,比如诸多国产游戏在国内拥有庞大的玩家群体,但出海后市场表现却参差不齐。以《王者荣耀》的海外版《Arena of Valor》为例,虽然在一些东南亚国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在欧美等主流市场,其市场占有率和玩家活跃度却远不如当地的热门游戏。

除了影视剧和游戏,一些其他类型的中国热门产品在海外的表现也较为平凡。近年在网上深受年轻人喜爱的文创产品,尤其是一些以故宫元素为设计灵感的文创产品,在国内的博物馆商店和电商平台上销量可观,然而推广到海外市场时,却难以引起海外消费者的兴趣。

还有中国的传统手工艺品,如剪纸、刺绣等,在国内作为文化传承和旅游纪念品等有着广泛的市场,但在海外,由于价格、实用性等原因,其在海外的销售主要集中在一些特定的文化交流活动,市场规模难以扩大。

这些案例说明,中国元素在海外传播过程中,不能简单地照搬国内的成功模式,而需要深入研究海外市场的特点和需求,解决一系列问题。

突破文化壁垒成关键

为什么中国元素在海外难以火爆,在从事影视产业研究的张峰看来,文化差异是重要因素之一。他说,以《哪吒2》为例,影片中蕴含丰富的中国神话传说以及传统价值观,这些元素对于中国观众来说耳熟能详,能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但海外观众由于缺乏相应的文化基础,理解起来存在困难,影响其对作品的接受度。

他认为,再加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抽象概念,诸如“天命”“因果报应”等传统观念,尤其是如“道”“气”等说法,在翻译和传播过程中也容易出现理解偏差,进一步加大了海外观众的认知障碍。

在商业运作上,中国也同发达国家存在差距。从事动漫电影营销的黄先生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在全球动漫市场中,美国和日本占据了主导地位,美国通过电影、电视、游戏、衍生品等全产业链布局,实现IP价值的最大化。日本则同步推出漫画、小说、周边产品等,通过粉丝经济和版权运营获取收益,并且注重动漫作品的长期连载和品牌培育。

黄先生说,相对而言,中国动漫产业的商业运营模式还不够成熟,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的协同效应尚未充分发挥。在动漫作品的推广和营销方面,缺乏有效的国际传播渠道和营销策略,导致许多优秀作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不高。

要解决中国元素出海遇到的困难,张峰认为,首先就是要缩小文化障碍,在影视作品方面,可以适当照顾海外市场的文化特点、价值观和受众喜好。例如,对于欧美市场,就其流行文化中的英雄主义、个人奋斗等元素,将这些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出更具吸引力的故事和形象。

对于游戏、传统工艺品等,张峰则提出,以采用现代科技手段,为海外观众提供沉浸式的中国文化体验。同时与海外创作者和文化机构开展合作,共同创作具有跨文化特色的作品,以加深海外受众对中国元素的熟悉度和认可度。

从全局看,中国元素依然具备诸多优势,比如中国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创作素材丰富。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元素作品也必然更加多元化,将能最大程度地覆盖不同受众的需求,再加上全球市场对中国故事需求旺盛,文化交流越频繁,中国元素就越能征服更多人。

(编辑:杜丽娟 校对:颜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