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占八成市场 中国机器人服务全球
2025-07-19 09:07      作者:吴清     来源:中国经营网

中经记者 吴清 北京报道

7月18日,《中国经营报》记者从国际数据公司(IDC)方面获悉,2024年全球商用服务机器人出货量突破10万台,其中配送与清洁机器人占主导地位,中国厂商以84.7%的出货占比领跑全球。

基于技术、供应链、生产制造、落地应用等多方面的优势,中国机器人服务全球市场。IDC中国机器人与物联网领域研究经理李君兰对记者表示,当前,全球配送与清洁服务机器人市场加速发展,中国厂商引领技术创新与场景落地。未来,具身智能技术推动机器人迈向高度自主、人机协同新阶段。

中国服务机器人独占全球八成市场

日前,IDC基于对全球商用服务机器人市场的系统研究,发布了《全球配送服务机器人市场份额,2024:多场景拓展,迈向具身智能》与《全球商用清洁机器人市场份额,2024:人机协作深化,清洁场景从室内迈向室外》。两份报告分别回顾了配送服务机器人与商用清洁机器人两个核心子市场的发展态势,分析了市场需求演进的趋势与目前的厂商竞争格局。

IDC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商用服务机器人出货量超10万台,稳步增长趋势延续,落地应用加速。“中国市场依然领跑全球,日韩与欧洲市场需求强劲,北美和东南亚地区则在加快部署步伐,全球商用服务机器人正步入规模化落地阶段。”IDC方面表示。

目前的商用服务机器人主要集中在配送(涵盖餐饮、酒店、医院等行业应用)和清洁两个领域。2024年,全球商用服务机器人市场中,配送服务机器人与商用清洁机器人是两大核心应用类别,合计占据出货总量的绝大部分,成为推动市场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而在目前的全球商用服务机器人市场,中国厂商主导全球市场的格局凸显,头部企业持续领跑市场。IDC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厂商在全球商用服务机器人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出货量占比高达84.7%,规模优势明显。

对于为何中国厂商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的问题,IDC方面称:“凭借在产品性能、智能化水平、成本控制等方面的持续提升,中国厂商在全球市场中展现出卓越的综合竞争力与技术引领力。”

中国厂商的领先格局体现在各个领域,众多机器人品牌群雄逐鹿,各有优势,全球商用服务机器人市场出货量前四品牌都来自中国。

其中,擎朗智能凭借覆盖配送、清洁、消毒、导引等全品类服务机器人产品,以22.7%的出货量占比位居全球商用服务机器人第一,主力产品配送机器人广泛应用于餐饮、医疗、酒店等场景;普渡科技在配送与清洁领域双线发力,出货量占比18.7%,位列全球第二;高仙机器人专注商用清洁场景,出货量占比12.9%,排名第三;云迹科技深耕酒店服务场景,以8.2%的出货量占比位居全球第四。

2024年下半年以来,机器人领域迎来投资热潮。擎朗智能创始人李通认为,人工智能行业近几年有两个阶段性飞跃时刻。2015年机器人在深度学习领域取得突破,2022年大模型涌现,技术介入带来生产劳动力的释放,产生一系列商业应用。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厂商也正在加速出海,寻求第二增长曲线。擎朗智能、普渡科技、高仙机器人等中国厂商都在积极拓展海外市场。2024年,擎朗智能的机器人已覆盖超60个国家和地区,出海业务已占公司总营收一半。李通预计,公司海外营收占比会越来越高。“出海的逻辑也很简单:出口的机器人产品价格更高,因为当地劳动力更贵,客户愿付出更多成本来使用机器人。”李通说。

人形机器人趋势明显 仍需突破几重难关

随着机器人与用户业务系统的深度联通成为行业共识,其运行数据被广泛应用于支持业务流程优化与决策改进,推动整体运营效率提升。IDC方面表示,中国厂商在具身智能、系统集成等核心技术上的持续突破,以及在多场景落地中的丰富经验,使其在收入层面也保持全球领先地位。

谈及商用服务机器人未来的发展趋势,李君兰表示,具身智能技术推动机器人迈向高度自主、人机协同新阶段。未来服务机器人将具备多模态感知、自主导航与任务调度能力,助力其在餐饮、医疗、交通等多行业规模化部署,成为智能服务生态的重要支撑力量。

记者注意到,目前多家中国机器人厂商发布了人形具身服务机器人,比如今年4月,普渡科技发布商用类人形具身智能服务机器人“闪电匣Arm”。普渡机器人提供的数据显示,闪电匣Arm已获得超万台首批订单,覆盖全球九大核心行业。同时擎朗智能这些头部品牌也在研发包括人形、类人形等形态的机器人。业内人士认为,多款相关产品的发布标志着类人形服务机器人正式进入商业化落地阶段。

“世界是为人类设计的,人形机器人是未来大方向,但产业化需要时间。其中轮式人形产业化速度比腿式人形更快,从实用性和成本角度更容易落地。”李通认为,未来是通用机器人和专用机器人混合的世界,目前落地的更多还是专用机器人,未来通用机器人可用于复杂任务,专用机器人在特定领域效率更高。

业内人士认为,类人形形态凭借移动与操作的平衡性,将在未来五年占据60%以上的商用市场份额。这种技术演进路径既保留了专用机器人的场景深耕优势,又为人形机器人的终极形态积累了关键技术。但类人形机器人要真正普及,还得解决成本、技术和安全等难题。在未来发展前景向好的背后,也存在着行业增速下滑、价格战下多卖多亏的一些现实挑战。

此外,业内人士认为,大模型成为重要技术驱动,仿真环境与世界模型的持续完善,数据集共建共享等也是行业趋势。未来,人形机器人在商用服务、特种应用领域将逐步实现商用落地。普渡机器人创始人兼CEO张涛认为,商用服务机器人行业下半场已经到来。

张涛表示,尽管普渡在商用服务机器人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但从全球市场来看,行业的渗透率仍较低,这意味着仍有巨量的市场空间需要开拓,区域拓展、行业拓展、渠道完善和本地化是未来需要长期去做的事。

而谈及中国服务机器人的优势,李通认为中国有三重优势:一是工程师的红利,中国有众多优秀工程师,全球最高比例的AI工程师都是华人;二是供应链的红利,中国有很好的供应链系统;三是场景数据红利,中国和美国是全球唯二的单一大市场,场景多数据多。

从专用到类人形再到人形,从执行简单重复劳动的工具不断迭代进化为具备决策能力的智能服务主体。随着具身智能与商业场景深度融合,一个由通用服务机器人驱动的新商业时代正加速到来。

(编辑:张靖超 审核:李正豪 校对:颜京宁)